中新社北京8月3日電 (記者 龐無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指出,中國的碳市場在設計和發展過程中是非常開放的,注意借鑒國外經驗,同時,也有很多創新。這些將為發展中國家碳市場發展提供經驗。

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張希良指出,歐美碳市場的建設是采取分階段的方式,并不是一開始就特別完美,而是逐步改進的。中國的碳市場也采取了這種方式,一開始在五個城市、兩個省搞了7個試點,為國家的碳市場發展提供借鑒。
中國碳市場也有很多創新。首先,中國碳市場在起步時并不是基于總量的碳市場(mass-based)而是基于強度的(rate-based),這樣能盡量降低企業的成本,并將其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
從碳排放控制(方式)上來說,(一直以來)中國也是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目前正轉變為以總量控制為主。這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政策也是相協調的。
此外,中國碳市場建設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于電力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張希良坦言,中國大部分電價還是由政府決定的,電力行業如果需要額外購買配額,是會增加成本的,但這一成本無法通過電價的價格機制傳導到用戶端,所以很難完全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碳減排激勵。所以,在碳市場設計時,特別是在核算高耗能企業的排放時,除了核算其直接排放以外,也核算和其用電用熱相關的間接排放,以彌補電力市場不完善造成的一些影響。
目前,除中國外,其余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建立碳市場。中國碳市場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在于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